初次使用請點我 ⬇

如何找到醫師跟你說的衛教資訊

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慢性疼痛找不到病灶?不是太敏感,「傷害可塑性疼痛」找上門

諮詢診如何處理疼痛

陳郁欣醫師


        45歲韓先生多年飽受慢性肩頸痛與偏頭痛困擾,四處求診卻始終找不到明確病因,甚至被認為是「太敏感」。經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陳郁欣醫師詳細評估,診斷為「傷害可塑性疼痛」(Nociplastic pain)。

 

🔍 韓先生的檢查結果與病因定位

        韓先生的詳細評估發現了幾個關鍵的生理與心理失衡點,這些是後續治療需要針對的目標:



陳郁欣醫師


🎯 韓先生「傷害可塑性疼痛」的整合治療目標

        韓先生的治療目標在於**「重新校準」**過度敏感的神經系統,並修復失衡的生理基礎,以徹底改善慢性疼痛和伴隨的情緒困擾。

第一大點:心理認知與情緒修復

人無法處理認知以外的事物

  • 認知重塑(病人教育): 充分理解慢性疼痛是一種**「中樞神經敏感化」的結果(傷害可塑性疼痛),而非單純的組織損傷。認識到「痛不一定等於傷」**,減輕對疼痛的恐懼與威脅感。
  • 情緒穩定:理解情緒是疼痛最主要的放大器,透過藥物或心理治療進行干預。韓先生原本就有在身心科規則服藥,建議藥物先持續使用。
  • 壓力應對

陳郁欣醫師


第二大點:生活習慣改變與身體調節

此目標著重於優化身體的天然修復環境,並規律地刺激內源性止痛系統。

  • 睡眠優化: 經過詳細問診發現韓先生很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,建議韓先生做檢查,檢查後確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(OSA),韓先生帶了CPAP後,睡眠品質改善,睡不飽情況大幅下降,白天精神也變好,並且韓先生也建立固定規律時間就寢的習慣,徹底改善睡眠障礙。優質的睡眠是神經系統進行修復和重置的關鍵時間,有助於降低疼痛閾值。
  • 運動計畫: 韓先生沒有運動習慣,在諮詢門診協助韓先生擬定適合的運動計畫。運動有助於刺激人體天然止痛物質**腦內啡(Endorphins**的分泌,從而減輕疼痛。
  • 平衡自律神經

第三大點:營養素改善與生理基礎修復

針對腦腸軸線、血清素低下發炎反應等生理失衡點進行修復與原料補給。

A. 血清素及神經原料供應:

  • 目標: 解決血清素濃度低下問題,提供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原料。
  • 關鍵營養素:
    • 補充色胺酸(Tryptophan:血清素合成的唯一前驅物。
    • 提供輔助因子: 確保維生素、鎂、鐵等微量營養素充足,以確保色胺酸能順利轉化為血清素。

陳郁欣醫師


B. 腸道健康與抗發炎:

  • 目標: 修復腸道菌叢異常,減少發炎訊號透過腦腸軸線傳遞至中樞神經。
  • 關鍵營養素/飲食調整:
    • 益生元與益生菌: 透過補充膳食纖維和益生菌,重建健康的腸道菌叢生態,製造有益的短鏈脂肪酸(SCFAs)。
    • 修復腸黏膜
    • 抗發炎飲食: 攝取足夠的Omega-3脂肪酸(如深海魚油),減少高發炎食物的攝取,降低全身的慢性發炎狀態。

C. 組織胺代謝控制:

  • 目標: 緩解組織胺不耐受造成的發炎刺激,減輕偏頭痛和敏感性。
  • 關鍵飲食/補充:
    • 低組織胺飲食: 暫時性避免或減少高組織胺食物(如陳年食品、發酵食物、久放食物)的攝取。
    • 輔助分解酵素:補充二胺氧化酶(DAO)來幫助分解食物中的組織胺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慢性疼痛絕對不是單純吞幾顆止痛藥就能解決。韓先生的治療需要全方位整合需要多管齊下,搭配運動、體重控制、改善睡眠等生活習慣調整,以達到**「重新校準」**過度敏感的神經系統,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
 

🤕 傷害可塑性疼痛的認知與病因

一、核心觀念:慢性疼痛是一種「沒有傷口的疼痛」

  • 定義: 傷害可塑性疼痛是神經系統對疼痛訊號過度敏感和放大所致,缺乏明顯的組織或神經損傷,或疼痛程度與損傷不成比例。
  • 代表性疾病: 纖維肌痛症、偏頭痛、緊縮性頭痛、慢性肩頸痛、慢性下背痛等。
  • 臨床表現: 疼痛型態多變(刺痛、壓迫感、抽痛等),易受情緒和時間影響,並常伴隨疲勞、睡眠障礙、認知困難,以及對外界刺激(如聲音)的高度敏感
  • 痛與影像學的關係: 疼痛的程度與影像學(如X光、MRI)結果不見得畫上等號,疼痛是身體與心理的綜合加成,這也是「傷害可塑性疼痛」的重要特徵。

陳郁欣醫師
痛跟影像學結果,不見得是畫上等號的,痛是身體跟心理的綜合加成。


二、風險因素與機制

  • 心理因素: 本身有心理壓力、焦慮、憂鬱,以及幼年遭受不良對待都會增加罹患機率。
  • 生理因素: 缺乏運動、肥胖、睡眠障礙、遺傳等。
  • 生理機制推測: 與體內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迴路等神經傳導物質與痛覺、情緒處理有關。

🧠 腦腸軸線:疼痛與情緒的關鍵連結

韓先生的檢查結果(焦慮憂鬱高、血清素低下、腸道菌叢異常)強烈指向腦腸軸線失衡是加重他慢性疼痛的重要因素。

什麼是腦腸軸線?

腦腸軸線是中樞神經系統(大腦)和腸道神經系統(第二大腦)之間複雜的雙向溝通系統。它們主要透過以下機制互相影響:

  1. 迷走神經(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): 直接連接大腦與腸道,傳遞生理和情緒訊號。
  2. 神經傳導物質: 腸道是體內血清素(Serotonin)的主要製造場所(約90%),血清素對情緒、睡眠和痛覺閾值有決定性影響。
  3. 腸道菌叢代謝物: 腸道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(SCFAs)等代謝物,這些物質可以直接影響大腦功能和全身的發炎反應

 

PS,這篇是11/20號的新聞稿,再把治療環節放上,想要傳達的觀念是痛跟結構不一定畫上等號,治療慢性疼痛要有心理準備需要多管齊,以及需要有一定自我認知跟付出努力(WHO有強調 self care strategy))

PS,疼痛涉及多面向,內文中韓先生做了詳細的評估後,討論出合適的檢查以及後續治療處方(需要花約15分鐘諮詢,所以會用約診的方式),點我:評估問卷 

         PS:不知道為何圖片都糊糊的....

 延伸閱讀

 1.結構檢查都正常或是只有一點小退化,但痛都沒改善怎麼辦?請看:三人中有一:慢性疼痛源自大腦訊號異常

 2.冬天到了,憂鬱的人變多了,請看:阿嬤別怕曬,來點曬太陽養生法!(2025更新) 維他命D除了可以促進骨骼還可以改善憂鬱改善認知功能

3.心理狀態會影響疼痛,我怎麼知道目前心理狀態呢?請看:焦慮讓疼痛更痛且難治療(2024更新)


分享給LINE好友 !